旅遊資訊
景點介紹
關山大圳
關山大圳

  關山地方位居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,因山地地形效應,降雨量大,孕育豐沛的水資源。本鎮橫跨卑南大溪東西兩岸,卑南大溪流貫東側,西側為卑南大溪上源新武呂溪、及其支流紅石溪、崁頂溪、加鹿溪、加典溪,在流出中央山脈進入平地的谷口處,堆積形成山麓沖積扇。沖積扇扇端湧泉帶有豐富的地下水可用,扇面則為河道分歧,多礫石的河灘地。卑南大溪主、支流河川,在乾季時礫石遍布、芒草叢生;但每逢雨季,洪水奔騰而下,宛如蛟龍出谷、猛虎下山,大水橫掃關山地區,造成生命財產嚴重的損失。這也是光復初期,本鎮仍有廣大的未墾地之因。
  民國三十七年,本鎮前鎮長曾玉崙先生當時擔任關山農田水利會會長,全力奔走爭取興建大圳,希望藉由水圳的開闢,將關山地區的荒地化為良田。由前臺灣省水利局斥資興建,自卑南溪初來段引水。工程自民國三十七年七月正式動工開鑿,但因工程艱鉅、財政困難,歷時十年,於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日才竣工完成(張月昭,2001:14)。
  完工後的關山大圳長達二十公里(參見關山鎮公所立,大圳簡介),進水量每秒17.72立方公尺(參見臺東農田水利會立,關山大圳圳史碑),灌溉面積高達二千二百七十餘甲(張月昭,2001:14)。使關山地區山麓一帶的荒野坡地,盡化為良田美宅,促進關山土地全面水田化,奠定「關山米」生產的物質條件。關山大圳不僅使關山地方受益,同時也嘉惠鹿野地區,可說是關山、鹿野兩地農業生產之命脈,排水灌溉,孕育無窮生機。
  為解決關山大圳淤沙問題,提高大圳的輸水功能,增加灌溉效益,及防範山洪暴發所挾帶的大量砂石流入渠圳幹道,沖毀構造物;由關山地方各界和臺東農田水利會建請中央及省府撥款興建沈砂池。於民國七十八年獲得補助款新臺幣三千二百二十萬元,建造沈砂池及其週邊設備,並於同年五月完工啟用。為加強水土保持及水資源涵養效能,於民國八十八年,由經濟部水資源局再撥款補助新臺幣五百萬元,整治沈砂池週邊環境,進行綠美化工程,以維護自然生態及水土資源的永續經營。並展示噴灌對庭園灌溉、節約用水的效益及成果,提供學術界及相關單位一個戶外教學、觀摩的場所(參見臺東農田水利會立,關山大圳圳史碑)。
  關山環鎮自行車主要即沿關山大圳興建,在大圳旁有關山鎮公所所立「關山生命之源-大圳簡介」,及臺東農田水利會在初來圳頭所立「關山大圳圳史碑」。二者皆是記載關山大圳興建的緣由、過程及其效益。不管是本地人或是外來客,經過立碑之處,不妨佇足細讀碑文,可更瞭解關山的地理環境及地方特色。

關山大圳水利公園,共3張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