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遊資訊
景點介紹
親水公園
來自大自然地呼喚,動靜皆美盡在關山親水公園
  關山親水公園是全國第一座環保親水公園。這座公園的建立,使偏處東臺灣縱谷山區、人口僅一萬餘人的關山鎮,成為全臺知名的綠美化城鎮。這座親水公園不僅是全體關山鎮民的共同資產,提供居民每日晨昏休閒運動的最佳場所;也是外地遊客喜愛的觀光景點、休旅所在。 親水公園組圖

細數關山親水公園成立迄今的輝煌紀錄:
※「優質國人旅遊產品獎」(觀光局:87 年3月)
※「最佳創意獎」(行政院經建會:87年7月)
※「熱心推動獎」(行政院經建會:87年7月)
※「優良園景獎」(內政部營建署:87年11月)
※「臺東縣百景選拔最具代表性旅遊休憩據點」(臺東縣:88年5月)
※第一屆「魅力城鄉大獎:特優」(內政部營建署:88年5月) 親水公園獲得許多讚譽和高度評價,是關山鎮全體鎮民的榮耀。

親水公園景色

 

 

誕生緣起

   爭取建設環保親水公園的過程,雖然備嘗辛苦,卻也充滿了戲劇性。當時的鎮長許瑞貴經常向人說道:親水公園得以獲得中央補助經費,順利規劃完成建設,都是因為「豬」的關係。
細數從頭,該從民國八十二年開始講起。當年,行政院環保署正積極規劃污水處理法案。關山鎮幾家養豬戶,對環保署的廢污水放流標準和稽查方式頗有意見,便組隊集體北上環保署抗爭。當時的環保署長張隆盛親自出面,和養豬戶們會談。雖然在過程中雙方爭辯激烈,但在理性溝通下,養豬戶終於能理解政府制定環保法的必要性,最後欣然接受張署長的解釋,達成共識後離開。此一圓滿的結果,建立了良好的開始。從此,張署長和這幾戶養豬人家展開良性的互動關係。
次年,環保署舉辦第一屆全國環保模範養豬戶的選拔活動。經過全臺的初、複賽、決選,共產生十位得獎者,其中有兩位就是當時參加抗爭陳情的關山養豬戶。因此,民國八十三年五月,鎮長許瑞貴隨著榮獲全國十大模範養豬戶的鎮民北上。藉由接受中央表揚的機會,面見環保署長張隆盛,提出廣植綠樹、讓關山公園化的發展計劃。張署長頗表贊同,並建議將此項規劃再行擴大,朝環保公園方向努力,而開啟了全國首座環保親水公園的興建契機(張月昭,2001:40-41)。
綠化關山構想的起源,是許瑞貴鎮長有感於關山鎮電光橋和堤防交接處下,原本一片河川新生地,多年來卻被部分鎮民當成廢棄物和垃圾的傾倒地,破壞環境糟蹋景觀,實在可惜。最初著手規劃的即是電光橋附近的河川地,向環保署爭取的即為垃圾廢棄土掩埋場綠美化經費。這個構想計劃得到許多地方人士的支持,甚至紛紛解曩出資購買樹苗和巨石。在相關工程人員的努力下,才數十天的時間,很快地整理出約五公頃的土地,整個電光橋堤防邊景觀煥然一新。
民國八十三年六月間,隆重辦理一系列「美的關山」活動,並邀來環保署長張隆盛先生、縣籍立委饒穎奇先生、縣長陳建年先生等參與盛會。許鎮長再次提出建立休閒遊憩公園計劃、綠色造鎮理念,並積極爭取經費,希望上級單位能夠大力支持。「美的關山」系列活動結束後,委託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郭瓊瑩、郭亙榮教授主持的築景顧問公司,進行公園的調查規劃工作。規劃完成後,經環保署環保公園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,由空氣污染防治費基金撥款新臺幣二億三千四百萬元,做為關山親水公園的建設經費(關山鎮公所,1997:20-21)。
在爭取建設經費的同時,也為了公園用地而大費周章。除了積極和臺灣省新生地開發處協商土地撥用,爭取用地合法化外;許鎮長也聯合地方土紳,在省議員徐慶元協助下,赴省政府建設廳、財政廳向相關人員簡報,得到省長宋楚瑜先生和兩位副省長林豐正、吳容明先生的全力支持。本土地案遂在民國八十五年三月「臺灣省河川浮覆新生地清理開發指導小組第六次會議」討論通過,同意撥用土地面積23.387公里。此外,臺東縣政府為了配合本計劃,也同意撥用範圍內土地4.7公頃共襄盛舉(關山鎮公所,1997:22)。至此,土地使用問題終於獲得圓滿解決。全國首座環保公園,即設於臺東縣關山鎮新福里新武呂溪畔,由關山鎮公所執行。

親水公園景色組圖, 共2張

 

 

規劃建設

規劃目標
民國八十三年「美的關山」系列活動結束後,經過公開徵選、比圖程序,在同年十二月敲定由築景公司參與親水公園的規劃事務。在許瑞貴鎮長初步構想下,進行細部設計。整個關山親水公園乃是以流經本鎮的主要溪流新武呂溪為規劃主軸,再融入市鎮中心區、周邊的綠美化設計而成。計劃分為近程、中程、遠程三個階段辦理。近程內容是以外環綠帶兼腳踏車專用道,環境教育趣味點為主;中程主要內容為三處環境保育公園;遠程計劃內容則以親水綠帶、親山綠帶、綠色城鎮等規劃為主。
親水公園的規劃,充分利用河川低地水岸,賦予河川地全新的景觀生態,綠美化現有景緻。希望將此公園塑造成具示範性的環保公園,將關山經營成深具魅力的綠色城鎮,建立關山親水休閒城鎮的意象。
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四日,鎮長許瑞貴在親水公園破土典禮致詞時,強調公園設立具有以下幾項重要意義:
一、 除了提供一般性的旅遊休憩地點外,所展現的綠化造景功能,也具有美化人心的作用。另外,更能做為環保教育的最佳戶外教學區,呈現最實用且完備的實物和模型。
二、 公園用地位於東部海岸山脈及中央山脈的縱谷位置間,地理環境位置清靜優雅,園內的卑南溪又是全省水質污染最低的河流,於此青山淨水之處設立環保公園,實為最佳選擇。另外,關山親水環保公園的設立,應帶有示範作用,成為日後他縣市規劃環保公園的參考模式。
三、 環保公園之所以能夠獲得環保署全額補助,其實乃受惠於新近徵收的環保空污費,開徵這項稅收本意即為改善全民的生活品質,關山鎮躬逢其盛,又事先經過縝密規劃,擬妥各項土地取得計劃、建築設計方案等等配套措施,因為公園規劃設計完整細密,因而得以在全省所有公園設立申請案件中脫穎而出,獲得環保署首肯補助,圓滿動土興建。日後公園完工,正可以為徵收空污費提升環境品質的立法目的,提供具體的事例來(關山鎮公所,1997:26-27)。

影響

   關山親水公園的建立帶來許多正面的益處,對於帶動地方建設、促進經濟繁榮、提昇東部觀光發展,甚至增加住民的尊榮感,都有很大的貢獻。從歷史的角度、更寬廣的面相觀察,親水公園的設立,更將關山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潛力發揮出來。
關山的特色,簡單地說是就山和水。關山位居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之間,橫跨卑南大溪東西兩岸。山和水,尤其是水,不僅構成居民最普遍的生活經驗,同時也左右關山地方的歷史發展方向。卑南西岸沖積扇端終年不息的湧泉,及海岸山脈豐沛的山泉,在清末同治、光緒年間(1862-1895)先後吸引平埔、阿美和漢人拓墾定居,並逐步建立里、雷公火、德高班寮等部落。在關山的歷史發展上,是謂「湧泉期」;即鄉民選擇泉水豐沛的地點,聚居成庄,並利用泉水開闢水田。
日治初期,鄉民著手導引卑南溪水灌田。明治四十二年(1909)開墾里圳、灌溉德高班寮、里一帶二百二十餘甲土地。大正年間(1912-1925)雷公火社築成雷公大圳,灌溉田園一百多甲。其後又陸續改築里圳埤頭,修建圳路,至日治末期(1945),里圳灌溉面積已增至六百五十九甲。光復後,民國三十七年動工興建關山大圳,於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日竣工,灌溉面積高達二千二百七十餘甲,使關山山麓一帶的荒野坡地,盡化為良田美宅。歷經半世紀的努力,奠定關山地方水稻農業的基礎;在關山的歷史發展上,是謂「水圳期」:即官民合作,開水圳、築水路,將關山土地全面水田化,完成「關山米」生產的物質條件。
卑南大溪充沛的溪水,固然是農業灌溉的富源,但年年溪水暴漲帶來的水患,也成為關山地區最嚴重的天災。大正十年(1921),為鼓勵移民開發關山、增闢田園,在關山北境、卑南溪上游新武呂溪出山南旋之處,動工築堤。大正十二年(1923)完成關山地方第一座堤防,及里堤防(光復後改稱海端一號堤防)。此後,尤其是民國時代,堤防護岸的修建,即成為關山施政的重點。至民國八十七年,關山境內卑南溪兩岸及支流兩岸,共計完成堤防護岸28.774公里,即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,堤防護岸達0.49公里,密度高居全臺第一。節節相連的堤防護岸,不僅化荒地為良田,也成為最能象徵關山自然環境特質的人為景觀。在關山歷史發展上,是謂「制水期」:即官民協力修堤治水,向卑南溪爭田要地,擴大「關山米」的生產空間。
自民國五十年代末期起,臺灣經濟重心朝工業化發展,農村經濟步入衰退期。農民為了生計被迫離農,甚至離村遷移至外地都市。民國五十七年,關山人口數為16,221人,達到最高峰。往後即年年減少,至民國八十二年只剩11,967人;二十五年間,平均每年減少11.98%。而關山親水公園的建立,吸引大批人潮前來,短短兩年間,至此遊覽的旅客已超過七十萬人。親水公園也為關山地方帶來無比的商機,自園區陸續開放以來,沿著親水公園附近增加了許多單車出租店、大小餐廳、住宿休閒場所,創造各種就業機會,對繁榮地方經濟功不可沒。親水公園不但具有經濟效益,也提供關山鎮居民優質的休憩空間,讓鎮民享受人為環境與自然景觀結合的建設成果。至此,親水公園可說是將關山的歷史發展推向一個全新的境界:在關山歷經「湧泉」、「水圳」、「制水」等階段之後,開創一個「親水」時代(張月昭,2001:14-17)。

關山-綠色城鎮

回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