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遊資訊
景點介紹
天后宮
關山鎮天后宮

  關山天后宮位於臺東縣關山鎮中華路二巷一號,是關山地區居民奉祀天上聖母(俗稱媽祖)等各神明的信仰中心。天后宮的祭祀圈雖以關山鎮民為主,但信徒卻遍及池上、海端、鹿野、延平等鄉鎮,是臺東縱谷地區最大的媽祖信仰中心。信徒是多族群的,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外省人、平埔族、阿美族皆有。每年值年爐主的產生,是將全鎮信徒分成十組,每組內有包括七個里的二十五~三十人。每年以擲筊方式選組,負責正月元宵節、三月媽祖戲,及十月謝冬平安戲等慶典。最特別的是三月媽祖生,必舉行全鎮的繞境活動(江美瑤,1999:31)。

第一項 歷史沿革

   關山鎮的天后宮是臺東縣內歷史較久的寺廟之一。早在清光緒二十年(1895),由臺中州入墾本地的一位信徒,帶來一尊天上聖母-媽祖神像。原來奉祀於現在關山鎮內三民路二十一號民宅後面的草房,當時墾民信眾頗多,香火十分旺盛。
  不幸在民國初年颱風來襲,吹倒草房,因此遷移到中山路六十九號民房後面之空房奉祀。民國五年,因該處環境不佳,參拜信徒出入不便,遂於民國十年再移到三民路五十五號民屋奉祀。但因神明奉祀民房,不甚雅觀。故於民國十七年,由信徒曾石生發起,將現在地址建廟。捐獻基地者有信徒李添壽、彭禮、林連祥、張石船、曾石生、趙添火、朱河等七人,但因經費籌措困難,使得發起人放棄建廟,就此耽擱拖延了兩年。再於民國十九年初,由林禎、林阿乖等信徒發動樂捐興建。同年十二月五日完工,並為初具規模的天后宮舉行建醮大典,加祀關聖帝君、神農大帝等神像。
  從此,關山境內信徒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佳節,祈求合境平安。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誕辰、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帝君誕辰、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誕辰、七月十五日中元盂蘭盆會,均有熱鬧慶祝廟會。再加上農曆十月十五日為叩謝平安,舉行盛大還願大會,可說是香火鼎盛。
  奈何好景不常,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。日本總督厲行「皇民化運動」,進行所謂「寺廟總整理」,企圖消滅漢人民族意識,強迫本省同胞毀廢神像、寺廟,強制參拜神社。天后宮為避免被毀,能繼續保存下去,只好改名為關山寺,信奉三寶佛祖。但民間仍然在暗中祭祀,如期舉行祭儀。
  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,關山天后宮得以恢原有面目。但因沒有組織及確實管理辦法,在無人主持下,先人所捐獻基地未申報所有權,而發生基地歸國有財產局的冤枉事。到民國五十二年,發現因年久失修,牆壁龜裂,有倒塌之虞,由地方土紳吳光亮等倡議重修。民國五十三年開始發動樂捐修建,到民國五十九年終告落成,並於同年十月舉行建醮大典,才有今日的廟貌。
  民國六十二年,由信徒詹生龍發起天后宮信徒總登記,並由信徒選出信徒代表,信徒代表大會選出管理委員會。由主任委員彭瑞友委託陳昶?先生辦理訂定組織章程,向主管官署登記成立管理委員會。民國六十八年信徒蔡學傳捐獻廟宇北側基地,由眾信徒再捐資增建佛殿,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完工,舉行圓醮大典。民國七十一年再樂捐興建門樓,從此天后宮建築風貌大致底定(陳昶,1993:3)。

第二項 建築格局

   關山鎮天后宮佔地極廣,約有四百坪。正門有雄偉高大的門樓,廟埕左右各有一棵大榕樹,中間有一龍泉池,左前側為戲臺。廟宇本身為雙殿硬山式的建築,前為拜亭,後為正殿,兩者之間有中庭天井,廟左側為附屬於廟的三寶佛殿。天后宮位於街肆之中,卻無人車喧囂之憾。
  天后宮正殿供奉天上聖母,鎮殿媽祖神像粉面,高約一.二公尺,開基媽祖神像仍在。左殿繡簾上書「文明威武震人間」,供奉關聖帝君、至聖先師孔夫子。右殿繡簾上書「五谷豐登民安泰」,供奉神農大帝、註生娘娘。與臺灣西部的一般寺廟不同,雕有孔子神像,而非用神主牌供祀孔夫子(趙川明,1996:110-111)。

 

關山鎮天后宮,台東緃谷最大的媽祖中心,共3張

 

回上一頁